央视茶叶门事件:危局之下的中国茶产业路在何方?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15/5/19 17:24:45

 

近日,因央视报道茶叶质量、安全问题,茶行业由此产生的议论持续发酵。实际来看,央视此类报道已经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只不过每次报道的对象不同罢了。或许是经历过此类事件多了,茶行业有不以为然的,有身处其间产生焦虑的,也有事不关己隔岸观火的,也有积极应对的。总的来说,大都限于事件本身,而很少有跳出事件本身来反思问题根源的。现就此事件引发的思考作如下表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央视茶叶门事件的实质是什么?

此次央视《每周质量报告》针对茶叶报道的问题主要在于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客观来讲,茶叶质量和安全问题不仅仅只是茶叶行业的问题,而是整个农业产业的问题。民以食为天,人们食用的粮食、蔬菜、水果,还有茶叶都存在同类型的问题。只不过相较于前者,作为饮用的茶叶,远不如前者地位来的重要,所以央视的报道常常有意无意的以茶叶为例。抛开央视报道的动机、客观性、公正性和专业性不论,茶叶行业存在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安全。出于对自身的考虑,每有关于茶叶安全方面的报道,消费者都风声鹤唳,这不难理解。茶叶的安全问题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重金属残留和微生物污染三个类别。

茶叶的农药残留是媒体久为诟病的老生常谈,对此类问题,茶行业现在唯一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宗懋先生,带领的科研团队一直在进行相关的科研研究,已经有初步的科研成果。但就当下茶行业的实际情况来看,正如陈宗懋先生的科学表述:茶叶有农药残留,不等同于农药残留超标;茶叶中有农药残留,不代表茶汤中农药残留超标。并据此力争,在世界上为中国茶叶挽回了数以亿计的损失。针对央视的报道,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给出的回应也是这个意思。以当下整个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的破坏和污染的情况下,农业的问题不是农业本身可以彻底解决的。这绝不是推脱责任,而是事实。为了保证农产品的供应,首先是要保证有充足的供应量,其次才是质。这一点在粮食、蔬菜、水果上表现的更为明显,茶叶也不列外。为了保证产量或收益,面对病虫灾害,农药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使用农药的种类是否符合标准,农药的使用是否过量?这是引发消费者担心的问题,也是各行政部门应当严格监管,行业也应当自律的问题。以目前来看,茶叶的农药残留是事实存在。好在现在人们饮用茶的方式是以泡饮为主,而茶叶中的农药残留大多是脂溶性的成分,不溶于水。由此,茶汤里的农残微乎其微,对人体的危害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茶叶中的重金属残留主要在于化肥的过量使用,再有来自于工业的污染,甚至包括汽车尾气的污染等导致的。其中,最主要集中于稀土含量问题。全世界茶叶生产国中,只有中国制定有稀土类别的标准,这种标准的科学性一直备受争议,普遍的看法是我国茶叶中稀土类别的标准设定的过于严苛,应该降低或者是取消。而标准的修订需要相应的程序和过程,这都需要时间。还未等来标准的修订,这一次又在央视茶叶质量门事件中栽倒。

茶叶中的微生物污染也常被提及。这有可能来自于茶叶的种植、加工、流通、储存和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需要倒过来追溯问题的根源,唯一的出路在于食品安全的可追溯制度。

 

第二个方面是质量。如同既往一样,本次陷身央视茶叶门事件的几种茶,被盯上的主要问题在于质量。茶叶的品质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其一是感官品质;其二是理化成分。前者有一套科学标准的体系,取得评茶员(师)国家职业资格,依靠茶叶的标准体系,按照茶叶感官审评的标准体系,进行茶叶品质的判定。此次身陷央视茶叶门事件中的几类茶的从业者,多有从专业角度质疑央视报导中,评判茶叶品质人员的身份是否合法?合乎标准?理化成分的检验则需要严重的依赖专业科学的仪器、设施、设备。符合这样要求的机构比如国家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中心等专业机构。此次报道中关于茶叶理化品质的分析的机构,是否具备法定资格?是否具备评判能力?都是引人质疑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是健康。本次央视茶叶门事件中并未提及,但既往曾有涉及。茶,曾经是一味药;茶,现在只是一种饮品。一直以来推动饮茶市场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就是茶的保健功效。源出中国的茶,抛开传说中的历史不论,自汉代至今,关于茶的医疗保健功效,多出自中医中药类的著作。近代自茶传入英国伊始,围绕茶的医疗保健功效,西医开始介入此方面的研究。总体来说,中医依靠的是经验的积累和传承;西医更注重临床的医疗保健效果验证。在此方面,今年刚刚入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正式候选人的刘仲华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已经有初步的成果。但总体来说,作为日常饮用的茶,只是一味保健品,不是药,不能替代药物来使用。过度夸大茶的医疗保健效果,并不利于茶的长远发展。

 

二、央视茶叶门事件后的中国茶产业,路在何方?

作为媒体,央视负有监督报道的权利和义务。抛开事件本身带来的影响,茶叶行业应当反思的问题在哪里?

 

全国二十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上千个县市产茶。茶叶的产量已经连年位居世界第一位。世界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茶叶外销乏力。国内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茶叶内销不畅。内外交困的局面下,茶叶总体已经供过于求,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我国茶园面积还在不断扩大,茶叶的产能并未全部释放,更困难的局面也许在不远的将来。处在这样一个局面上的茶行业,应当如何面对?未来中国茶产业,路在何方?

 

(一)茶产业生产模式的变革是必由之路

作为茶行业,从上游的种植,中游的加工,下游的流通和销售,整个茶产业涉及到据称有8000万人,其中绝大多数是从事茶叶种植和初加工的茶农。可以说是三农问题,绝不是一个报道或简单的几个应对措施都可以解决的问题。

当下的中国茶行业,常规的生产模式依然居于主导地位。茶园主要在一家一户的茶农手里,茶叶的初加工仍然是以千千万万的家庭作坊为主体,小、散、乱是其主要特征。监管起来的难度可想而知。从发展中国家向中等发达国家过渡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现有的农业发展模式,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面临变革。基础方面的法律、法规、政策条文都已经有了发展的指向。仅以茶叶行业为例,传统的常规生产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要向认证模式转变。茶行业的认证,既往有无公害食品茶叶认证,去年农业部发布声明已经废止。现在还在执行的是绿色食品茶叶认证,有机茶认证。此外还有来自国外的一些认证。所有的认证,核心都在于全程可追溯,出了问题,可以一查到底。以此次身陷央视茶叶门事件的八马茶叶为例,有农业部GAP生态示范基地;武夷星也有自己的有机茶认证。追查责任不是问题,反过来讲,也是对消费者权益的一种有效保护。此次身陷茶叶门事件的都是品牌企业,有人评论认为不公平。因为散茶即便查处了问题,都不知道找谁?危机,既是危险,也是机遇。品牌企业在获取了比散茶经营者更高的收益的同时,自然也要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接受监督,也是一种进步。如果能够转危机为更大的发展机遇,将迎来快速发展。茶叶的认证目前主要针对的都是企业,行业内目前的认识存在一种误区,茶叶企业的品牌化等同于规模化。其实借鉴法国成熟的农业之一的葡萄酒产业会发现,大规模大品牌是一种模式;小规模大品牌同样是一种模式。如卡斯特集团很大,但是规模很小的拉菲酒庄,品牌知名度更高。仅以法国八大葡萄酒主产区之一的波尔多产区为例,大大小小的酒庄就有1200多家。我国茶行业现有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还有最近在推的家庭农场,实质上都是规模比较小,但是通过合法化,也可以取得绿色食品茶叶、有机茶认证,其中处于名优茶核心产地者,正朝着小规模、大品牌的方向发展。一言以蔽之,无论是现有的茶叶品牌企业,还是正处于发展中的茶叶合作社、家庭农场,最终必然朝着认证茶叶的方向发展,最终无论是规模大小、品牌知名度高低,都可以实现产品的全程可追溯。虽然距现实较远,却是必由之路。

 

(二)政府的引导和监管不可缺位

茶产业的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对茶产业的引导和监管负有切实的责任。虽然近几年中国茶叶流通协会一再发布警示,但统观全国各产茶省、直辖市、自治区,乃至于产茶县市,对于茶产业存在的产能过剩,茶叶市场供过于求的局面认识不够。仍然普遍存在继续引领茶农扩大茶叶种植面积,提高茶叶产量的传统路径下。现今外销市场不振,内销市场乏力,又面临来自媒体不断的负面报道,行业内或许已经处变不惊甚至有些麻木,但对于风声鹤唳的消费市场,必将起到迟滞茶叶消费提升的作用,影响不可谓不巨大。

茶产地的政府主管部门应当认识到问题的艰巨性,首先积极加快引导茶产业从传统常规生产模式向现代认证生产模式转变。其次转变发展思路,拉长产业链,积极引领企业转向茶叶深加工领域,从粗放的茶产业发展模式中跳脱出来。面对现有的实际问题,加强政府的监管职能。

 

(三)行业组织机构应当起到协调职能

此次央视茶叶门事件中,目前为止,除了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出具了书面的公文,对事件进行积极的回应,尚未见到其他行业组织的回应。行业组织机构应当切实起到自身具有的职能,积极协调。在政府、企业、媒体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

 

(四)企业单位的危机公关

此次央视茶叶门事件中,身陷其中的企业,至今未做任何回应。网络上参与讨论的大都是茶行业从业人员。虽然央视作为权威的媒体,但未必报道的事件都是客观、公平和公正的。在当下构建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如果说对于媒体的报道持有不同的立场,认为损害了企业的合法权益,应当拿起法律的武器积极捍卫自己的权益。对于报道中的不实之处,可以通过新闻发布会等形式积极的进行沟通和阐述,以期将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设若媒体的报道确属事实,应当坦诚事实,追究相关者的责任,加以改进。

 

(五)行业媒体的喉舌作用

茶行业中的媒体,平面媒体主要是报刊杂志,其中包括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杂志主要有偏向于行业内专业类的《中国茶叶》、《茶叶科学》、《茶世界》,偏向于社会类的《茶道》、《普洱》等等。都应当对事件进行深入客观的跟进报道,借此机遇,使广大消费者有科学理性的认识。目前为止,对事件的讨论,仍然限于自媒体类的自说自话。摒弃情绪化的反应,还事件以本来的面目,并借此深入反思,才能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六)科研院校的教育职责

稍加回顾,便会发现,近年来类似的央视茶叶门事件屡次出现,很大的问题在于从业人员的不专业和消费者不知情引发的恐慌心理。涉及到茶行业的八千万从业人员,绝大多数是没有经过任何专业教育和培训的人员。当前遍布全国各产茶省、自治区、直辖市设有茶学院系的农林院校有二十多所,隶属于农业系统的茶叶科研机构体系蔚然完备。农林院校的茶学教育体系是基本成熟和完备的,但是与茶行业的飞速发展相比,仍然有不小的差距。仅以此次央视茶叶门事件为例,涉及到茶叶的标准。茶学教科书与茶叶标准之间,仍然有很大的不同,茶学教育中,应当积极吸纳更新后的茶叶标准,作为学习的补充。各级茶科所,担负着制定各级茶叶标准的职责,制定后的标准,应当积极主动向茶企、茶农进行宣贯。使茶叶标准真正得到切实的执行。

 

面向社会开展的培训机构,除了茶叶知识、技能方面的传授之外,应当积极吸纳茶叶标准体系的成果,使茶叶标准体系为广大茶行业从业人员认知,得到切实的落实。

 

但愿我们每一个茶行业的从业人员,都能从央视茶叶门事件中得到经验和教训,以期为将来的发展作为镜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设若央视茶叶门事件能够成为茶行业的镜鉴,促使茶行业走上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或许会成为载入史册的转危机为机遇的大事件,如此,可谓大幸事!